IIANews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李敏
对于企业来说,研发如同种树,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长期投入方取得成效。
春意渐浓的3月,施耐德电气将一棵研发之树栽种到无锡“端到端灯塔工厂”旁边——3月29日,施耐德电气在华第五大研发中心正式开幕。在创新短链化的趋势下,研发中心与灯塔工厂比邻,可以大幅缩短产品研发测试过程中的物理和时间距离。而两者深度融合,也为施耐德电气未来在无锡的“研产供销服一体化”布局打下伏笔。
施耐德电气中国自动化研发中心在无锡开幕
需求提速 研发深扎根
中国早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最大的供应链基地以及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以及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多年来,施耐德电气秉持“多中心”战略,不断强化“中国中心”建设,在赋能本地团队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研发、产业链、合作伙伴等在内的敏捷创新机制。
自从1999年在华设立产品研发,施耐德电气已经在中国设立5个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并不是简单的复制黏贴,而是根据承接生产基地、产业配套、本土需求的不同,成为差异化的功能“担当”。例如,最早设立的上海研发中心涵盖较全的业务范畴,深圳研发中心主研智能家居产品方案,北京研发中心主研软件方案,西安研发中心覆盖低压成套及绿色产品设计,而无锡研发中心则聚焦下一代核心工业自动化产品的开发。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胡晓表示,“无锡研发中心承担着‘本土需求、本土创新、本地研发、全球赋能’的全新角色。”
因为中国客户的需求和其他国家的需求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研发关注的是在性能、上市时间和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但是中国客户则希望性能好、成本低、上市时间快三者兼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研发的‘根’没有扎在中国,那么对客户的响应速度肯定跟不上需求变化。只有跟本土供应链和生态供应商体系联合创新、联合开发,才能做更多的事情。”胡晓坦言。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胡晓致辞
把创新嵌入产业链
近年来,无锡对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视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沃土。除了一些列政策支持,无锡在智能制造,半导体等方面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成为无锡当地政府和施耐德电气的共识。
无锡研发中心开幕后,首批40余名研发工程师已经进驻,到今年年底人员规模预计达到100人,随着能源管理自动化业务的注入,人才资源还将持续扩容。值得一提的是,首批人员中的90%以上在无锡本地招聘,胡晓认为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施耐德电气选择无锡的正确性。因为科技要义在于创新,而创新之争关键在人,无锡的区位优势、产业链集群优势,为集聚人才提供强大的引力。
无锡自动化研发中心与无锡工厂比邻而建,为两者之间的深度产研融合与联动带来便利:工厂将为研发中心提供最佳试验田,让研发成果及时产业化,推动创新与商业价值之间的良性循环。测试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从概念到原型机、样机,直至批量生产,中间离不开一些复杂,大规模的测试工作。
过去,施耐德电气新研发的产品可能要送到上海,甚至法国进行测试。尤其是大功率变频器产品的测试需要借助工厂的基础设施以及设备。胡晓表示,“立足于无锡研发中心,我们希望构建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研发能力。”据悉,无锡研发中心正着力打造一座占地900平米,具有全球领先测试水平的实验室,并于今年6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借助无锡基地电力供应的双倍扩容,研发中心内实验室将为大功率(90千瓦以上)变频器样机的开发与测试工作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
此外,无锡研发中心还将与上海研发中心“双擎协同驱动”,进一步强化施耐德电气在自动化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从本土研发走向全球赋能
施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院长、能源管理低压业务中国研发副总裁高深表示,“施耐德电气中国成立研发中心,一方面能满足中国客户的即时性要求,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把中国快速变化的应用需求及时传递到总部。”从简单的需求,如产品的外观设计的审美观点,到市场战略的制定,基于市场洞察和分析,施耐德电气中国也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当前,数字化和低碳经济是无锡研发中心关注的两大赛道,此外工业自动化中国中心本土化设计与研发、即将面市的新一代Lexium 18系列伺服也将在无锡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随着市场需求及研发能力的提升,无锡自动化研发中心还将融入更多的角色,并结合基地在数字化技术、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加速更多创新成果本地化进程以及形成规模化效益。
高深表示,“施耐德电气在华研发中心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产品,不仅仅面向中国市场,也源源不断输向全球,从而帮助中国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走向海外市场,让中国创新赋能本土用户的同时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