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于6月8日在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首届施耐德电气“AI大施杯”算法大赛颁奖仪式同步举行,“AI大施杯”十强及人气奖战队受邀出席。会上,施耐德电气还发布了企业级一站式、场景化、开放性的AI模型生产与运维平台EcoStruxureTM AI引擎,赋能不同行业快速打造AI规模化应用。
“AI大施杯”算法大赛于2023年3月正式启动,是施耐德电气致力于通过AI等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生产力与效率的举措之一,旨在通过激励更多开发者挖掘产业低碳、高效发展的潜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楼宇、基础设施、工业和能源等实体场景中的应用。首届赛事聚焦建筑领域的能耗预测和节能减排,历时三个月,吸引了来自9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398家企业以及个人开发者在内的近千名报名者,共组成141支代表队,经过三轮激烈角逐,最终十支战队在决赛答辩中脱颖而出,由格创东智(上海)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组成的代表队获得一等奖,来自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山大学的两支参赛团队获得二等奖。
首届“AI大施杯”算法大赛颁奖典礼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表示:“数字化技术是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跃升的驱动力量,如何利用AI等先进数字化技术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是施耐德电气一直在探索的方向。‘AI大施杯’算法大赛正是基于此背景诞生,它不仅是开发者展示算法设计、实现和优化能力的舞台,更是促进数字化创新和推动行业能源预测及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分会理事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清勤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AI算法的应用场景也将更广泛,尤其是在建筑和城市建设中的推广与应用,将使建筑更绿色,城市环境更低碳,人们的生活更健康美好。施耐德电气‘AI大施杯’为业内外AI爱好者提供了共同深入探索AI技术的平台,并推动其AI领域的经验和能力应用于建筑、基础设施等多样化场景,进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十战队“AI大施杯”夺奖:以生态聚合伙伴,技术融合场景推动双转型
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建筑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0.6%,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碳排放总量与比例将面临进一步提高。作为高科技创新企业与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与赋能者,施耐德电气持续探索如何创新性地将前沿技术与行业趋势深度结合,将AI与建筑、领域的实际场景相结合,加速数实融合。
施耐德电气凭借多年的AI技术积淀与在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深厚积累,推出“AI大施杯”算法大赛,让参赛者利用AI算法构建未来特定时限内的综合能耗预测模型。大赛邀请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以及企业管理与技术资深人士组成专家导师团,通过制定赛制、提供培训、参与评审,为大赛全程“保驾护航”。大赛自启动以来,经初赛与决赛评选出总排名前十的入围队伍,并于5月底完成决赛答辩,决选出最终胜者。
获奖代表沙华晶在比赛过程中与团队一起基于对业务场景的理解,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算法模型能很好地预测了楼宇未来的用能情况。沙华晶表示,“作为一个算法爱好者,我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领域的推广应用充满信心,相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大赛评审专家CSDN副总裁邹欣表示,很高兴看到来自企业和院校的参赛选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来解决实际场景中的能耗预测问题,也希望在未来看到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更多的产业中发挥价值。
新品EcoStruxure AI引擎亮相:以AI技术为数字化赋能,创造场景价值
在当天的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还发布了企业级一站式、场景化、开放性的AI模型生产与运维平台EcoStruxure AI引擎,其集成了数据管理、AI建模、模型运维与AI应用四大人工智能功能模块,通过将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知识融入AI模型,为业务专家、数据分析师等数字化公民提供便捷、高效的AI应用,助力其提高效率与创新能力。
EcoStruxure AI引擎加速了AI模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落地和迭代,从数据准备到模型生产和运营,实现了与现有系统和数据的集成,使用户应用AI技术更好地解决业务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EcoStruxure AI引擎可以创建从1到N的开放应用,支持第三方AI模型入驻。目前,凭借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扩展性,以及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EcoStruxure AI引擎已应用于各类细分场景中,可直接部署开箱即用。
今天,高质量发展的国策正在驱动各大产业向数字化与绿色低碳转型,以数字化人才为支撑,以互利互惠、共创共进的产业生态构建为途径,推动数实融合深入发展成为必然。施耐德电气“AI大施杯”算法大赛正是秉持将开发者群体连结在一起、给予重点培育的初心,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未来,施耐德电气将继续携手多行业、多领域的伙伴,以开放与合作为准则,实现生态共赢,共同探索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施耐德电气供稿)